魏广悦利玛窦墓的镇墓兽为何是绵羊

北京最好白癜风专治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北京公交站名的来历(82)

第三章以坛寺庙庵命名

25.三塔寺站

三塔寺公交车站是北京交通网络的重要站点之一。乘坐19路、路、路、路、路、夜3路等公交车,可到达位于西城区的三塔寺站点。

站名来历:此地过去有三塔寺,由此而得名。

据清朝乾隆年间由英廉等人奉敕编撰的《钦定日下旧闻考》称:“西域寺在阜成门外马家沟,俗呼三塔寺,明宣德年间建,今已颓圮。”

这就是说,这座寺院是明朝宣德年间建造的,原名西域寺,因为寺前有三座覆钵式砖塔,俗称三塔寺。

有资料称,佛塔中有双塔、三塔、六塔、塔林等排列方式,“三塔”代表尊奉释迦牟尼佛、药师如来佛与未来弥勒佛。

附近的主要人文景观:

●利玛窦和外国传教士墓地(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是一处中西合璧、和谐自然的小型陵园,位于西城区车公庄大街北京市行政学院院内,长眠着63名明、清时期的外国传教士。

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三人的坟墓坐北朝南,四周由几株翠柏和透花砖墙环绕成一个小陵园,南边有一座石牌坊大门。

其中,利玛窦的墓碑最为高大,上面刻着“耶稣会士利公之墓”;顶端呈拱形,有一个龙纹缠绕的十字架。墓碑后面,是青砖搭成的棺形坟茔。

利玛窦(年~年)是意大利耶稣会的著名传教士、学者,于明朝万历十年(公元年)来中国传教,并向中国人介绍了西方的天文、历法、地理和数学等科学知识。

年3月,《北京晚报》刊登记者李海霞的文章《利玛窦墓:年前,他把孔子介绍到欧洲》。

文章说:“临近清明,我走近利玛窦墓,瞻仰这位多年前来中国传播文化,并长眠于此的外国人,有机会了解其人,感受到这个‘西方僧侣’的虔诚、坚毅与智慧。”

“望着这座石碑,我思索着:多年前,一个蓝眼睛、大鼻子的外国人历尽艰辛来到中国,能生存下来,尚属不易,还能有一番作为,让当时的皇帝赐赏墓地,永留京城,需要何等的智慧和才华呀。”

根据史料记载,利玛窦来到中国后,“凭着对基督教的虔诚,‘向死而生’的坚毅、勇敢和智慧,总结了前人传教失败的经验,先‘入乡随俗’,改用中国名,穿中国衣,吃中国饭,诚心诚意学习中国文化”。

“他是第一个直接掌握中国文字的西方学者,并把中国的孔子和四书介绍到欧洲。同时,他在通过‘西方僧侣’的身份,以‘汉语著述’的方式传播天主教教义的同时,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

“他的著述不仅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对日本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认识西方文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又有网友称:“年5月,利玛窦58岁那年在北京溘然长逝。按照明朝惯例,利玛窦棺木本应运到澳门安葬。但利玛窦的好友叶向高恳请皇帝说,仅凭翻译《几何原本》一书的功劳,利玛窦就可以葬在北京。”

万历皇帝破例准奏,亲赐葬地和安葬祀费。年,在大臣徐光启的主持下,利玛窦在此安葬。

利玛窦墓的东侧是南怀仁墓,西侧是汤若望墓。其石碑和坟茔的形制与利玛窦墓相仿,但规模小一些。

汤若望是来自德国科隆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在中国生活了47年,历经明、清两朝。

他成为顺治皇帝的好友,被任命为钦天监(掌管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制定历法的官署)监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洋监正,开创了清廷任用耶稣会传教士掌管钦天监的将近年之久的传统。

有资料介绍,汤若望最重要的贡献,一是协助徐光启完成了卷帙浩繁的《崇祯历书》,标志着中国天文学从此汇入世界天文学发展的潮流。二是受崇祯皇帝之命,成功地造出大炮,并完成了《火攻挈要》一书,这是明末有关西洋大炮的最权威的著作。

南怀仁是比利时籍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于年到北京参与汤若望修订历法工作,为近代西方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

有资料称,南怀仁设计监制了黄道经纬仪、赤道经纬仪、地平经纬仪、纪限仪和天体仪等适用于西洋新法的天文仪器。至今,这些仪器作为中西科学交流的历史见证,仍陈列在北京古观象台。

他撰写了《新制灵台仪象志》《康熙永年历法》《欧洲天文学》等,几乎涵盖了当时在中国介绍的西方所有科技知识。

三藩之乱时,南怀仁奉命监铸大炮。他设计了“神威将军”“武成永固大将军”“神功军”炮,还对火炮的“准炮之法”进行了系统研究。

南怀仁编撰的《御览西方要纪》《坤舆图说》等地理学著作、绘制的《坤舆全图》等地图,成为17世纪地理学和地图学在中国发展的标志。

南怀仁是康熙皇帝的科学老师,曾经在长达五个月的一段时间里,从早到晚给皇帝讲授几何学和天文学,还将《几何原本》译成满文,陪同皇帝出巡,沿途为皇帝观天测地。

康熙皇帝后来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对欧洲传教士的宽容态度,应该说都与南怀仁不无关系。

年南怀仁去世时,康熙皇帝为他举行隆重葬礼,亲自撰写祭文:“尔南怀仁,秉心质朴,四野淹通。来华既协灵台之掌,复储武库之需……可谓莅来惟精,奉职费懈者矣。遽闻溘逝,深切悼伤。追念成劳,易名勤敏。”

在明、清期间来华而后来客死中国的传教士中,南怀仁是唯一一位身后得到谥号的。

紧挨着这三座墓的东侧,是明清时期来自意大利、法国、德国、葡萄牙、比利时等八个欧洲国家的传教士郎世宁等人的墓园。

郎世宁是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修士、画家,于清朝康熙年间来中国传教,随即入皇宫任宫廷画家。他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在中国从事绘画50多年,曾经参与“万园之园”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工作。

有网友指出,这处陵园最主要的特点是,这些洋传教士都是按照中国的墓葬习俗安葬的。所有的墓碑、墓地装饰都是中国式的,同时兼顾到了西方的习俗、尤其是天主教的习俗。

譬如,所有墓碑顶部全是石雕的中国蟠龙,而蟠龙却怀抱着基督教的十字架。

再如,传教士墓园前蹲着的不是中国的镇墓兽狮子等,而是一只羊。根据基督教的理念,教徒都是迷途的羔羊,牧师就是牧羊人,他们的工作就是把迷途的羔羊引上正途。

年4月7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文章《他们:把丰碑留在了北京》,其中提到了利玛窦和外国传教士墓地。

北京市委党校法学研究部李秀梅副教授说,对于自己任职单位院内有这样一处文物,深感自豪,并利用业余时间研究墓地的历史。

对于这些墓碑和墓碑主人的故事,李秀梅如数家珍,经常给前来探访的游客担任志愿讲解员。

李秀梅说,这里每天都有人过来参观、纪念,有人来找利玛窦,有人看了热播电视剧来找汤若望,还有人因为参观了圆明园,来找郎世宁。

———————————————————————————————

—————————————————————————————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由衷感谢摄影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41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