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经典的日本电影,由漫画改编,情节精彩
影片虽然分为两部,但《死亡笔记》系列终归只是一部游戏式的斗智商业作品。不论漫画迷的失望和影迷的欢腾多么相映成趣,《死亡笔记》电影版绝对能够在日本浸画真人电影化的历史中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毫无疑问,该系列电影的影响突破日本本土的局限,在全亚洲范围内收获好评和出色票房成绩,绝非偶然。漫画就是漫画,电影就是电影,不能指望把连载经年的故事原封不动压缩进百来分钟的电影里,还能制造惊喜连连。像《死亡笔记》这样,以锐不可当之势,一举获得超过八十亿日元(两部共计)的票房收入,委实不容易。
《死亡笔记》最大的卖点在于张力十足的故事、诡谲多变的可能性,以及迎合当代青少年口味的角色设定,漫画原本(12卷)构建的世界不同于年同样引起漫画真人化风潮的《Nana》,而是直接走向后者的对立面,以阴暗、黑色来彰显新时代的新游戏规则——一如影片中所述,那些侥幸逃脱法律制裁的人们也需要有一个归属,因而自名“新时代的神”的夜神月,马上成为让观众们认同、迷惑,继而反思的一个发问者和理念执行者。归根结底,影片提出了“如何才能使正义得到真正实施”的问题,但对“正义”的概念阐述中,却规避了误导青少年的可能性一一结尾正反两方全部死亡的设定(与漫画不同)正是悬崖勒马的一笔。
电影版的改编基本上继承了日本传统,四平八稳地将大量枝节人物和情节删除,保留“月与L的对决”这条主要线索,出色之处在于少见以往漫画改编电影中的例牌项目(如内心独白、生硬的慢镜、定格等等),拍出了漫画的流畅感,两部电影都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让观众进入剧情。尽管在大刀阔斧的删改之后,影片中增加和删减了不少人物和情节。但导演基本上做到了有始有终、能够自圆其说。只是相较于漫画,电影留给观众想象的空间狭窄了些,主人公的性格转变稍显突兀,铺陈部分拉扯出“基拉二号”、“死神二号”等增加悬念,结果适得其反,重点不清而且稍显拖沓,张力也大大逊色于上部最后一刻抖开包袱的效果。
最为漫画迷所诟病的首当其冲是选角,小烟健原作中两位男主角都是美型人士,夜神月的扮演者是日本年轻一辈男演员中兼具偶像与实力的藤原龙也,L的扮演者松山健一,由内而外把漫画人物学了个十足十,但他们俩似乎“没有想象空间”,面而被漫画迷们声讨。不结合漫画留下的印象,应该说这两位演员非常出色地完成了角色塑造,卓尔不群的天才少年对峙的复杂情绪传达得很好。同样值得一提的是,“死神”琉克和雷姆为全CG制作,尽管这并不是影片的卖点,造型游戏感强,配音者的演绎尤为出色。
漫画原作者、被誉为日本第二代漫画人的小畑健三十来岁,其作品风格多样,如《棋魂》、《死亡笔记》这样的代表作,基本上都是以张力和悬念的营造取胜,当然他本人画功扎实,这也是他能够驾驭多种风格的基础。至于导演金子修介,他本就是一位漫画迷,学生时代还像漫画家安达充一样不断给《COM》杂志投稿,被称为“电影界的安达充”。个人导演风格虽尚未形成,对商业元素的拿捏却很到位,大概就是这种“一张白纸”的底子,突出了《死亡笔记》漫画的气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2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