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沉浸式的视听交响,这位理工男如何
「本文来源:新民晚报」
春的萌动、夏的繁华、秋的深邃、冬的崇高,伴随着肖邦、门德尔松、德彪西、丁善德、谭盾等中外音乐家的名曲,在舞台上以跃动的线条、斑斓的色彩和炫目的光影呈现给观众。昨晚,在保利大剧院首演的《15°——万捷旎数字与钢琴印象》音乐会上,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主题首次在数字媒体营造出的梦幻世界中,和钢琴一起自由舞蹈,一场视听交响让人沉浸其中,惊艳不已。
这场演出,不仅是一次先锋艺术之旅,更是科技与艺术的成功跨界。音乐会的总策划、艺术总监是同济大学教授、博导范圣玺,一位工业设计和创意设计的专家。而这样一位人们眼中的“理工男”,是怎么让数字媒体和钢琴音乐融合起舞的?
图说:范圣玺
科技体现东方智慧
范圣玺早年留学日本千叶大学,这是一所以工业设计见长的大学,博士毕业后来到同济大学任教。年同济大学成立设计创意学院,范圣玺是这个学院的元老,短短十多年,在他和同事的努力下,设计创意学院QS排名已是亚洲第一。范圣玺对东西方文化都有较多涉猎,擅长书法、绘画,还是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非遗中心主任。
年,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世界非遗名录。而早在十多年前,范圣玺就已深入研究二十四节气中蕴藏着的中国智慧,他在同济大学开展了相关的传统文化教育,去年还举办了二十四节气艺术展,甚至还写了一个舞台剧剧本。此次钢琴家万捷旎要举办音乐会,大家一拍即合,决定以钢琴音乐会的形式,把二十四节气主题搬上舞台,并请来学院优秀的数字媒体团队加盟,用当下最先进的科技体现东方智慧之美。
图说:冬季的数字媒体效果
数字交融自然艺术
范圣玺习惯用科学的眼光看待自然、艺术。他说,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也是一种数字关系,里面包含着相近的逻辑,如所有的树、花、昆虫的生长都有规律,体现了美学法则,像鹦鹉螺的结构就符合黄金分割比例。此次音乐会名称中的15°就体现了这一点:在自然的二十四节气中,太阳运动轨迹以每15°为一个节气;音律中的“15°”包含了二十四个音符。因此,音乐会共选用15首钢琴曲。
图说:范圣玺为《春之歌》创作的柳条
他为每一首乐曲确定了关键词、色彩和画面:春,是萌动、舒展,体现内心期待与神采飞扬;夏,是夏夜、新雨后,雀鸟的跃动;秋,采用秋月、月光意象;冬,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是肃杀、凄凉,但范圣玺却不这么认为,从小在东北长大的他说:“冬天恰恰是最温暖的,因为和家庭、灯光、火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关键词是宏大、崇高、纯粹、永恒……”他还为音乐会创作了30多幅画,有水墨,有水彩,如为门德尔松的《春之歌》创作了细细柔柔的柳条,为汪立三的钢琴曲《新雨后》创作了雨后的荷塘与远山。
图说:《新雨后》
范圣玺的创意,被数字媒体团队充分演绎——《新雨后》用3D水墨动画技术,呈现出荷塘里粉色荷叶与岸边柳树在暖风中的轻微摇曳;谭盾的《水彩画“秋月”》,则通过计算机生成的画面提取了水彩画里分布的像素色彩数据,渲染绚烂秋色,部分画面内容采用了AI风格迁移的算法进行呈现,是人工智能时代对自然的解读。数字工程师还增加了动作捕捉技术,万捷旎演奏时,背景随着她的动作、音乐节奏不断变化,具有奇幻的视觉效果。
图说:范圣玺为《水彩画“秋月”》渲染出的秋色
聆听世界感受神奇
和音乐会结缘,也源于范圣玺对声音的敏感。他常常独自聆听世界。少年时,他曾经在铁路边上独自学习,伴随着他的只有时而经过的火车的有节奏“咔嚓”声。在上海,有一次他到和平公园散步,在一片安静的树丛中忽然听到了轻微的窸窸窣窣的声音,抬头一看,面前几棵大树上的种子全部爆裂开来。这声音是那么微弱,一般人可能忽略了,但范圣玺却一下子被感动了:这不就是种子的大合唱?种子撒到大地,不是生命的轮回吗?大自然真是神奇啊!
多年前,范圣玺和太太在日本留学,有了女儿。在陪太太产检时,他第一次听到了胎心。医院把胎心用扩音器放出来,声音很大。“扑通扑通”的有力心跳传到范圣玺的耳朵里,他感到了一种震撼:“这个生命在努力,在拼命和世界取得联系!”
种子的大合唱、胎儿的心跳、大地的声音……音乐的律动与万物的生长密不可分,而自然节气与音乐艺术中相互关联的数字密码正在被发现。在范圣玺看来,不断发展的数字媒体、算法科技,将使音乐与自然实现完美交互。(新民晚报记者邵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5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