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动漫可能会带来哪些负面影响确实有部分
首先我必须说明一下,光以“负面”这个角度来判断确实有些太过笼统。日本动漫各个年龄段各个层次的作品都有,光以“负面”将其打死未免显得有些动机不良。
比如说宫崎骏系列、哆啦A梦系列、宝可梦系列等等,这些作品内容向上故事积极,适合全年龄段的读者进行品味,完全可以进行阅读。
但这不是说日本动漫就没有任何“问题”,特别是不该接触的年龄段去接触过于“成人向”的作品,难免会有一些糟糕的情况发生。现在我进行一些举例,特此声明所举的例子不针对任何个人,而是对于所存在的某些现象进行评估。
这些现象或许其他领域也会出现,不过在动漫领域会显得更为刺眼。
思想极端化
某些作品为了体现人物的魅力,往往会用极端的思想来表现人物。
举个不是日漫但是很有代表性的事件——小丑。在蝙蝠侠2上映时就出现模仿小丑的无差别大型恶劣事件,同样的日本也有包括京阿尼放火事件等,这些都表明了对于某些“思想残疾者”(毕竟不是大多数人,只是对某些局部性傻逼进行贬低)是真的会相信故事里的情节。而在国内我所看到的现象来说,这也思想极端者也不少,大多数集中在14-18岁阶段。
比较典型的特征便是“无故的自我感觉良好”、“极致的双标狗”、“以口嗨当成宅”等可笑行为。
还是这句话,在这并不说明所有人,但哪怕比例不高,因为表现实在刺眼,也会产生让围观群众产生感官糟糕的情况。
国家认同感降低
同样集中在“年少无知”的人群当中,因为中国教育环境确确实实比较压抑,日本动漫描绘的现实情况又过于美好,再加上国情所致中国现代的文化领域传播能力确实比较贫瘠(便是国内的动漫作品还禁播事件频频发生),这导致一些不太理解现实情况的中二少年少女们自以为是的以为外面的世界是“净土”。
但实际是不是所谓的“净土”呢?日本社会自杀率、少子率、排外属性以及加班文化都在说明完全没有“净土”的韵味。
当然在这也不是进行对于日本社会的恶意贬低,只是说明“社会环境”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每个国家都有它独有的社会文化,最少不是动漫世界中看的如此美好。
中二病
这个就比较直接了,说到底就是“脑抽”。
日本动漫容易造成中二病早已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实,但一些小朋友会真的认为他能“开高达”“开启邪王真眼”“是天选之子”,身边真出现这么一个人,想象大家只想抽死他。
结语
总的来说上述这些问题全都推卸给动漫,某方面才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这个说到底还是“家庭教育”问题,父母要进行有效的引导,才能让孩子理解现实与艺术作品之间的隔阂。
但运气很不巧,中国式家长是什么态度,我相信在这不用多说大家也能够理解。当中国式家长们需要推卸自己教育之错时,一切文化类产品例如“游戏”“动漫”“小说”均可变成他们口中的“邪恶之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1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