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老汉收留日本伤兵,当兄弟供养47年,
年8月4日上午,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下起了倾盆大雨。
记者熊堰秋跟随南召县太山庙镇梁沟村的村民王中科走进了“中日友好太增植物园”。植物园坐落在县城东南方向的大山深处,南面是碧波荡漾的大水库,北边的山坡上,种植着大片大片茂盛的柿子、桃树和杜仲树。
王中科指着山上的作物告诉记者:“这里就是日本增田町为感谢我舅舅一家救助日本伤兵,而捐资兴建的亩植物园。”
南召村民意外收留日本伤兵
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战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全国人民奔走相告,欢呼雀跃。
生活在南阳市南召县的山区人民,在过去几年中备受战乱折磨,抗战结束后,这里的人们逐渐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年秋天的一个早上,天微微亮,太山庙镇梁沟村的村民孙邦俊像往常一样早起出发去镇上卖山货。
走到半道时,一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身穿日本军服的乞丐突然出现在他面前,他伸出双手比划着,看起来像是讨要吃的。身边经过的农民愤怒地咒骂他:“日本佬,别给他吃的,饿死他这个龟孙子。”
孙邦俊的内心五味杂陈。从理智上讲,日本人在中国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他恨透了日本军人;但是从情感上讲,他望着眼前这个瑟瑟发抖、饥寒交迫的日本伤兵,心里却涌起一股可怜的感觉。
犹豫了一会儿后,孙邦俊从自己怀里掏出了两个窝窝头,递给了眼前这个日本兵,这两个窝窝头,本来是他自己的干粮。本以为这次意外的善行到此为止了,谁知这个日本兵在狼吞虎咽吃完窝头后,竟跟随着孙邦俊一路到了家里。
孙邦俊和妻子张金荣大吃一惊,正想把他赶出家门,可是这个日本兵突然跪倒在地,泪流满面,比划着让孙邦俊收留自己。
夫妻俩都是心肠软的善良人,不忍心看着这个来自敌国的青年活活饿死,商量了一阵后,竟然让这个日本兵住进了自己家。
村里人听说孙邦俊家来了个日本人,纷纷跑来围观。乡亲们起初都责怪孙家收留日本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朴实的村民都渐渐接受了这个日本兵的存在,无论是村里发救济粮还是分自留地,都会给他留上一份。
因为日本兵头部受伤,失去记忆,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记得,村民们便给他起了个名字:小门野郎。就这样,孙家多了个“傻老日”。谁也没有想到,这个“老日”在孙家一住就是47年。
小门野郎刚来不久,就患上了偏瘫,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孙邦俊夫妇只好四处借钱给他治病,悉心照料。8个月后,小门野郎康复了,孙家却欠下了一大笔债务。
20世纪60年代初,河南闹起了大饥荒。孙邦俊的哥哥和嫂嫂,因饥寒交迫相继去世先后。孙邦俊一家靠到地里挖野菜、山里拾野果为生。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下,小门野郎居然幸运地活了下来。
长达47年的照顾
除了经济压力,孙家还为收留日本人付出了另一个巨大的代价。
年,孙邦俊的儿子孙保杰就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南召师专,当时师专招生需要对学生进行政审。当招生人员发现孙家有个住了十几年的日本兵时,认为孙保杰可“政治上不可靠”,取消了他的入读资格。
年,孙邦俊病重,他在弥留之际留下遗言,要求儿子孙保杰和孙子孙碌峰好好照顾小门野郎,如果以后有机会,帮他找到日本亲人,送他回家。
孙邦俊死后,孙保杰和妻子王成香接过了照顾小门野郎的重任。
年,南阳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洪灾,孙保杰家里一贫如洗。屋漏偏逢连夜雨,此时“老日”再次患上关节炎,卧床不起。孙保杰东拼西借凑了15元钱,还卖了家里仅存的粮食,医院。后来因无力支付后续住院费用,孙保杰只能和妻子四处找偏方、挖草药,终于治好了“老日”。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日邦交逐渐实现了正常化。尤其是进入八十年代后,两国交往频繁,帮助小门野郎寻找亲人的事也成了压在孙保杰心口的一块大石。
从年起,孙保杰多次向当地上级部门、中国红十字会等部门寄信,希望通过上级机关的途径寻求帮助。在近十年的时间里,他寄出了多达封信件。
年,南阳市和日本国的南阳结为兄弟友好城市,双方互派代表团赴异地学习。孙保杰听说后十分开心,与当地外事部门取得了联系。
一些日本访华团人员见到孙保杰后,主动提议将小门野郎的照片带回东京,在国内有影响的报纸上刊登。照片登出来后,“日本伤兵滞留中国40多年”这一消息引起了日本社会的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3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