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文化在日本可能只有穷人才会吃拉面

日本社会普遍接受拉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这时逐渐工业化,大量农民进入都市,成为工厂的劳工,他们多数是单身汉,需要迅速、便宜的食物。本来是通商口岸中国人吃的廉价面食,此时逐渐在劳工阶级中流传开来。在三○年代,东京就有超过一百五十间拉面店,之后在全国陆续增加。我很喜欢看日本导演伊丹十三的电影,其中充满对于日本社会的讽刺,并以诙谐的剧情展现丰富的社会议题。他的电影《蒲公英》叙述辛苦经营拉面店的女老板─单亲妈妈蒲公英─在高速公路旁开着一间小面馆,由于不懂如何煮拉面,引起顾客们的批评。一个暴风雨的夜晚,对拉面有研究的卡车司机五郎来到店里,看着这个辛苦的弱女子,他想要帮助她了解拉面的精髓,让她了解什么才是拉面该有的味道。「让面条鲜活起来的就是汤头。」五郎这么说,他教会蒲公英怎么做出一碗好的拉面。首先是整体的感觉,包含气味、汤头颜色、葱花、海苔,还要顾及叉烧。吃的时候先拿起筷子轻轻地在汤面上扫动一下,再稍微触碰叉烧,将肉片浸泡至汤头之中。吃一口面、配一点笋干、并且喝三口汤……如此循环着。伊丹十三的电影以幽默逗趣的手法展现出日本人对于拉面的狂热,也呈现出不少社会信息:说明拉面主要是工人、中下阶层人民的食物;还有经营拉面店的成本较低,即使没有专长的单亲妈妈也愿意尝试经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565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