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诡谲神秘,不愧是拍出94分爆款

在水彩泼墨营造的一片混沌中,地球冲破而出,奔向新的太阳和希望…

水墨中国风碰撞硬核科幻,没想到,能撞出这么惊艳的画风。

这是年春节,《流浪地球》上映时,发布的中国风海报。

奇妙的视觉效果,引发无数网友惊叹。

《流浪地球》海报

除此之外,大家还发现,这几张海报,彼此间有联系…

它融入了碗筷、元宵、平安福等中国传统元素,似乎在回应故事的内核:宇宙再大,人类走得再远,终究还是想要回家…

海报作者叫:张渔。

也许名字你有点陌生,但她的作品,你一定看过。

比如这些海报:《白蛇:缘起》《大护法》《雪山飞狐》…

浓墨重彩、神秘诡谲、气势磅礴,引人无限遐想…

海报:《白蛇:缘起》《大护法》《雪山飞狐》

还有,爆款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片头。

伴随着悠扬的乐曲,墨点荡开,生出一株兰草,逐渐发芽、开花,昭示着主人公明兰的一生。

这些,都来自张渔一笔一笔绘出的水墨画。

提到电影海报,可能你最熟悉的名字,是黄海。他的作品每次登场,都会在互联网上掀起转发热潮…

但业界还流传着这么一句话:男黄海,女张渔。

有人说,张渔是能顶起电影海报届半边天的女人。

作为一名水墨画家,她的作品常以古籍里的奇幻世界为蓝本,结合水墨与工笔的重彩,营造空灵飘逸,充满奇趣。

张渔从小就喜欢看连环画和各种古籍画册,印象最深的,是聊斋和封神的故事。

长大后读了动画专业,又学了国画,儿时看过的那些古籍,成了她信手拈来的素材,滋养着她的创作…

最近,张渔想要做一些新的尝试,挑战中国最浪漫的故事:《牡丹亭》。

如何刻画出杜丽娘的神韵,如何描绘后花园的一草一木,这里头大有文章…

纪录片《穿越时空的古籍》3月18日开播,一共9集,每集掐头去尾才12分钟,目前刚刚更新完毕。

顾名思义,影片讲述的,是跟古籍有关的人和事。

导演叶深和罗颖鸾,此前曾拍出过爆款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第一、二季,豆瓣评分高达9.0,9.4。

看来这两位是真跟书籍杠上了,这次居然把镜头对准了,让大众望而却步的,古籍。

不过,大家不用担心,这绝不是一部枯燥生涩的科普片,相反,它轻松有趣,让我们得以了解,原来古籍高冷的面具下,也有如此鲜活动人的故事。

有网友评论:叙事上依然充满着温度,疫情之下,生活陷入无序、焦虑,找不到方向感和存在感,也许真的需要古籍中的小碎片,给我们现代生活拼凑出一个个小美好。

你以为古籍的打开方式,是看不懂的文法字句,是离现代遥远的乏味历史?

那是偏见!古籍其实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比如,吃。

从现有文献资料可知,如果我们穿越回宋代,大概不会担心自己吃不惯,因为那时候的基本食材和烹饪方式,已经跟今天大差不差了。

而宋代饮食业极其发达,在宋人笔记里,就有很多现成的菜谱。

于是有人突然奇想,根据这些菜谱,复原出一道道看得见吃得着的菜。

不细挖你可能想象不到,生活在一千年前的人,会给菜起这么风雅诗意的名字:

“满山香”,其实是一道煮青菜;“碧间羹”,原来是水芹菜羹;简简单单的涮肉片,居然起名叫“拨霞供”…

真·营销鬼才,紫薇直呼内行!

他们还会用非常奇妙的组合搭配来烹调,如当时螃蟹的最佳伴侣,竟然是橙子。

有一句诗就叫:橙催蟹又肥。两种同是秋天成熟的食材,冥冥中似有缘分…

将一颗黄熟大橙子切去顶盖,用勺子挖出果肉,做成中空的橙瓮。

螃蟹大火蒸8分钟,拆出蟹肉蟹黄,浇入黄酒、醋、橙汁等,拌成馅料,酿入橙瓮,再蒸5分钟…

一款色香味俱全的蟹酿橙就做好了。

亲手做过、尝过,才明白了古人这么做的妙处:橙子可以调和蟹的油腻感,提高蟹的香味。

原来古人对四季更迭,万物相生相克的规律,如此敏感…

他们吃得这么讲究,这么有创意,而这份新意穿越千百年,依然能带给我们惊喜。

再比如,穿。

记得前两年,国产剧《清平乐》播出时,乌鸦就专门写过文章,夸这部剧服化道考据严谨、美轮美奂,完美再现了那个气质如兰的宋朝。

文人治国的宋朝,崇尚自然与理性,宋代服装的形制和色彩上追求质朴、内秀。

如宋仁宗的常服纹样,主要是以几何形矩纹为基础构成的连续性纹样,低调又不失清贵。

而曹皇后的大婚扮相,从头饰到耳饰,从礼服到妆容,百分之九十都复制于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宋仁宗后坐像》…

北宋佚名《宋仁宗后坐像》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而这,离不开多年来致力于古代服饰考证和复原的服饰史学者,陈诗宇。

除了《清平乐》,陈诗宇还是《国家宝藏》的服饰顾问,通过查阅大量古籍,不断比对、精益求精,才得以让昔日书中静默的图像,重现原本的荣光。

其实在此之前,影视制作单位并不愿意花大功夫在还原历史真实上,除了经费考虑之外,他们下意识地认为,古人的穿着是比较丑的,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

所以制作古装总以现代的标准,选择博眼球的设计…

正是有陈诗宇这样的人在坚持,才逐渐扭转了这种傲慢。

我们这才得以看到,原来古人如此懂得搭配,在他们的时尚品味面前,我们显得如此粗俗浅薄…

更重要的是,这些服饰做出来后,自己懂得表达。

有些历史时期,袖子会非常大,看起来没有必要,但你真的穿上就会发现,服装对我们的身体姿态,仪式感和礼仪感,有着重塑的作用。

正印证了那句:穿什么样的衣服,你就是什么样的人。

没有这个复刻的过程,我们可能永远也理解不了,古人追求繁复细节的原因。

古人的智慧,就这样静静地躺在浩如烟海的古籍里。

等待有心人,去翻阅它、理解它,从中汲取宝贵的营养,再去重现它,丰富它。

透过精美的事物、服饰、绘画,我们得以想见古人的生活意趣、浪漫和想象力…

我们总以为,社会在不断进步,我们的技艺、审美,只会比过去更高明,从而得出古人不如我们的结论,这是多么地妄自尊大!

我们的老祖宗,对生活的热爱与虔诚,对美好事物永不止息的渴望和追求,通过古籍穿越时空,到今天依然能够令我们感动。

《穿越时空的古籍》不仅仅向我们展现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更打动我的,是那一群孜孜不倦,埋头于古籍之中的人。

他们正如日本电影《编舟记》里编词典的编辑,耗费一生的精力,如一叶扁舟,在书海之中遨游。

他们,是摆渡人,建立起过往与现在,古人与今人的联系。

比如,浙江大学有一群人,在从事一项“冷门绝学”:敦煌残卷缀合。

三十年来,他们日复一日的工作,就是拼拼图,将流散在世界各地、散落碎裂的敦煌残片重新拼接,成为可供阅读和研究的文献。

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因为这幅拼图,有7万多片…

辨认只能靠肉眼,靠经验,字体、行款、纸张、缺口的综合比对…

这无异于大海捞针,工作琐碎而枯燥,是对耐心和学识的双重考验,

但正因为他们的坚持,成千上万的古籍残片破镜重圆,为华夏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迈出了艰难的一步。

比如,为了抢救世界唯一存活着的象形文字,纳西族东巴文,一百多年来,学者们前仆后继,开创出一门国际性学科:纳西学。

在条件艰苦的年代,研究者们深入偏远的村落,挨家挨户收集样本,再用音标标注,逐字翻译,再编纂成书。

内容包含纳西族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从民族迁徙到男女爱情,从神灵崇拜到民间故事,为世界保留了古老的记忆。

一套书的编纂,动辄十年、二十年…

这背后,是几代研究者,数十年如一日的冷板凳。

东巴文化的命运,正是与人连接着,才绵延不绝,得获新生。

再比如,执着于收藏家谱的励双杰。

三十年来,收藏家谱册,包含多个姓氏,其中80%是孤本。

他至今还记得年,收藏第一套家谱时的情景:那是他第一次捧过32册厚厚一摞家谱,付钱的时候,双手竟然不自觉地颤抖起来…

仿佛接过的不是古书,而一个个曾经鲜活的生命。

冥冥之中,励双杰感觉到,自己的生命轨迹从此有了不同。

黄埔军校有一个中校教官,名叫习达漳。

除了姓名之外,他没有任何官方史料记载,但励双杰从他的家谱里,读到了他家中老人对即将上战场的年轻人的规训:国难方殷,要努力疆场,不成功,便成仁…

年少的习达漳,是如何背负着家人的期望,怀着报效国家的决心,投身军校的?他的形象,逐渐在励双杰的脑海中清晰起来…

这个小人物,原本只是历史中一块极为微小的碎片,家谱的存在,让他成为有姓名、有生命、有血肉的人。

家谱,是一个普通人认真活过的证据。

古籍,从来不是冰冷的。

我们应该庆幸,华夏土地之上,尽管遭遇战争、灾害,但五千年的文明从未中断,生于斯长于斯的一代代国人,能够用汉字书写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古籍传承的,是珍贵的生命体验、处世哲学,它诉说着我们的来处,也指引着我们的去处。

而我们更应该庆幸,无论何时,总有那么一群人,在替大家默默守护着古老的文明,并用如此鲜活的方式提醒我们:生活,是那么美好…

后台回复穿越时空的古籍即可观看

长按保存今日份推荐

-每天遇见一部好片-

点亮“”,穿越时空,与古人一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22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