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日本籍中国烈士,牺牲72年后,留在义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朱丽珍蓝震
年,一张中央人民政府颁发的烈士证书送到浙江义乌大陈镇楂林村蒋荷菊手上,此时距离她的丈夫坂本寅吉离家,已经过去整整5年。
坂本寅吉,一个地地道道的日本人,却给自己取名蒋贤礼,娶了义乌姑娘,投奔中国革命。年,他跟随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北撤,后来作为华东野战军的神炮手,奔赴淮海战役前线,年1月,热血挥洒在中国大地。早在年9月18日,钱江晚报就曾刊登过他的英雄事迹。
这位日本籍中国烈士,纪念馆里有他的姓名和照片,有他的介绍,甚至还有他的雕塑,但对家人来说,没有找到忠骨埋葬之处,是最大的遗憾。
时间过去72年,头发已花白的儿子蒋义生怎么也想不到,有一天,他还能找到父亲的烈士墓。
■娶了义乌姑娘的他,是一个奇怪的日本人
出义乌城区,向东北方向20多公里,是依山傍水的楂林。这里曾经是一座千年古镇,如今已并入大陈镇,街道商铺林立,充满商机与生机。
78岁蒋义生的家,就在大陈江边,一座独栋洋房,院子里种满花花草草。这是沿江一带诸多洋房里的一栋,不显眼,也不特别。
对蒋义生来说,因为父亲特殊的身份,“跟别人家一样”在童年时期,几乎是一种奢望。
父亲是谁?年,当他随着新四军北撤时,蒋义生只有2岁,记不清相貌。而在母亲那里,这一度也是不愿细聊的话题——因为他的父亲名叫坂本寅吉,是一个日本人。
试着想象,抗日战争胶着之际,在义乌的偏远乡镇,出现了一个日本人,将会遭遇多少村民的指指点点。而坂本就这样出现在了楂林,成为了义乌采伐公司楂林采伐队队长。
但楂林工作、生活短短几年后,村民渐渐发现,这个日本人不一样。
如今时光过去70多年,村里年迈的老人口中,仍能说出关于坂本的二三事:他在白日里跟着日本军官动辄打骂中国百姓,虽然嘴上恶狠狠,但从不下重手,事后还要暗暗送钱赔礼;在难捱的冬天,他会把棉被送给穷苦的中国人盖,还把一篓篓的炭送到穷人家里去。
当然,最让村民意外的,是他娶了义乌当地姑娘蒋荷菊,还给自己取了一个中国名字——蒋贤礼。他们有过一段普通人的生活,不久后,两人爱情的结晶诞生。
“爸爸说,他自己都跟着妈妈姓了,所以没有让我姓坂本,又因为我出生在义乌,所以给我取名蒋义生。”后来父亲离家,蒋义生很少听母亲谈及父亲,一方面父亲的工作特殊,很多内容都需要保密,母亲确实不清楚,另一方面,这个淳朴传统的中国妇女,深怕丈夫特殊的身份会打破生活的平静,“但是他们感情很好。妈妈说得最多的,就是爸爸是个好人,他做好事,不做坏事。”
■跳下火车后的他,改写了人生轨迹
坂本寅吉为什么会娶一个中国姑娘?作为侵略国的一员,为何选择善待中国人?从他的出生家庭、求学经历,似乎都能找到答案。
年,坂本寅吉出生在日本琦玉县筱原郡的一个工人家庭,他的哥哥是日本共产党党员。坂本和中国的感情源自童年,那时他随父亲来上海读书,不仅学会了一口流利的汉语,还埋下了友谊的火种。
回国后,恰逢战争爆发,富有正义感的他作为一名皮鞋工人,参加了日本地下反法西斯同盟——日本反战同盟会。不久后,他便被迫征召入伍来到中国,当了一名炮兵。
在坂本心中,这是一场不义之战,目睹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中国,他的内心十分痛苦。而他这种明显的反战倾向,让他变成了军队里不受信任的人,于是从正规部队撤下,转到了楂林采伐队。
在这里,他与浙东游击队坚勇大队大队长陈福明取得联系,愿意为中国的抗战提供帮助。期间,坂本向坚勇大队提供过不少有用的情报。
坚勇大队战友傅立仁曾在《难忘日本战友坂本寅吉》一文中回忆,有一次,义乌县城里的日本警备司令部要运送一批军需物资给楂林镇的日伪军,里面有军火、毛毯和药品等。坂本寅吉将这个情报送到坚勇大队。根据情报,坚勇大队在八里岭背附近打了一次伏击,缴获了这批物资。坂本寅吉还曾提前通报日伪军即将进行大扫荡,帮助坚勇大队及时安全转移……
坂本的举止,引起了日军的怀疑。不久后,他就被逮捕,准备送回东京军事法院审判。运输他的火车经过八里岭背的时候,关键时刻,坂本从火车上一跃而下。这一跳,坂本的人生也进入了新的轨道,正式投身于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
年秋,坂本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任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一师炮兵教官。
■一篇篇战友回忆录,拼凑起短暂又热血的一生
父亲的形象,在蒋义生的脑海里,就像是一幅拼图,从听来、看来的信息里,一点点拼凑。年9月18日,《钱江晚报》曾刊登过坂本寅吉的故事,这张泛黄的报纸,蒋义生保存至今。
但回顾父亲一生,生命中最后的几年,蒋义生了解到的只有寥寥数语。
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北撤。自此,坂本寅吉告别妻儿北上。谁都没想到,这一去就是永别。
他牺牲在哪里?是怎么牺牲的?留下了什么话?在蒋义生的记忆拼图中,有过很长时间的缺失,他无从查起,也不知从何问起。
上世纪八十年代,蒋义生曾去过远在徐州的淮海战役纪念馆,在馆内,他找到了父亲的照片和名字,可惜介绍的信息并不详实。
完善父亲最后几年的经历,离不开曾任坚勇大队政委的江征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他曾发表了一篇《难忘的日本战友》,回忆了坂本寅吉的事迹,文章中也介绍了烈士遗孤蒋义生的情况。那时,蒋义生已参加工作,成了楂林中学的一名老师。
作为坂本在淮海战役期间同部队的战友,金中看到了这篇文章,他确信,江征帆笔下的日本战友,就是他认识的坂本寅吉。
当金中的信件寄到楂林时,蒋义生有些诧异,但正是来来往往的一封封信件,帮助他拼凑起了父亲最后的时光:父亲是一名炮兵教官,在部队里,他告诉战友,他的家在南方一个叫义乌的地方,他有老婆和儿子,如果不幸牺牲,希望战友能帮忙照顾孤儿寡母。
也是在父亲战友的帮助下,蒋义生联系上了远在日本的亲人。年、年他连续两次带着家人前往日本寻亲。“很多亲人都不在了,爷爷奶奶也没了,见到了我的堂妹。”蒋义生也带回了日本的家谱。
■父母合照是合成的,从未想过能找到他的遗骸
从年坂本寅吉离开义乌,在楂林的亲人一直在等待一个消息。可没想到的是,年,等来了一纸烈士证书。那一年,蒋义生7岁,他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母亲摸着证书默默流泪的样子。
“小时候很多人叫我‘日本佬’,因为我的爸爸和别人不一样,所以我终归和其他孩子也不一样。”年纪尚小时,蒋义生并没有感受到作为烈士家属的荣光,他更在乎的,是能有父亲真实的照拂与爱抚。可现实中,父亲只是在脑海里的一个模糊形象,漫长岁月里,他只能与母亲相依为命。在生活的重压下,母亲蒋荷菊在57岁时就早早离开了人世。
慢慢走近、了解父亲的事迹,蒋义生的心结也在渐渐解开。
坂本寅吉是一名国际主义战士,他在部队里的事迹,不断被战友提起:在攻打泰安城时,他用仅存的三发炮弹打掉西南城角上的碉堡;他还曾劝说残留在津浦铁路泰充段的日军向新四军缴械投降……“我不在乎别人说什么了,我的父亲是值得骄傲的,我应该觉得光荣。”
可惜,父亲留给家人的东西太少。如今家中父母唯一的合照,还是30多年前,蒋义生找到父母两张照片后,到照相馆里合成的。
“爸爸的照片是他30多岁时,跟伐木工人一张合照里弄下来的,妈妈的照片是她和姨娘的一张合照里剪下来的。”照片里,两人靠得很近,都是年轻模样。蒋义生说,让父母有张合照,是圆了他作为儿子的一个心愿。
但遗憾总是有的。
母亲去世时,蒋义生给父母安排了合葬坑,但父亲的墓,其实是一处衣冠冢。“身边的人都说,我爸爸是炮兵,被炮打中了,肯定是找不到尸骨的。”蒋义生从来没想过,会有一处墓地,埋葬着父亲的遗骨。
■多方联动寻找,原来父亲离家多公里
转折出现在今年5月份,距离坂本寅吉牺牲已经过去72年。
孟祥斌烈士的遗孀叶庆华,一直致力于帮助烈士寻亲,和金华有关的烈士,更是她重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