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中公司1935年成立,成为对华北经济侵
引言
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日本对华北经济侵略扩张的不断加强,日资蜂拥进入华北。投资范围涉及金融、交通、矿业、电力、轻工、商业等各个领域。
日本向华北经济扩张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直接投资,即直接在华北设厂或建设分厂,掠夺经济资源;二是间接投资,以所谓“中日合办”的形式双方投资,、名义上双方平等,实际由日本控制技术、经营大权;三是贷款,以廉价优先供应日本所需产品为条件,实行高利率贷款。直接投资超过投资总额半数,大部投入纺织、航运企业;间接投资和货款基本投入矿山、铁路和通讯事业。
年3月、4月,满铁炮制出几个针对华北的投资方案,如《华北经济开发的投资机关钢要》、《华北投资预想》、《华北有关工业投资所需资金调查》、《有关华北交通投资预想》等,计划在20年内,日本向华北交通、通讯、金融、工业、矿业、畜牧和棉业投资达万日元。这是日本制订的以华北冀、察、绥、晋、鲁五省为投资范围的最早的长期“开发”计划。
年12月,日本在中国驻屯军以满铁的计划为基础,又制定了《华北经济开发五年事业计划》、《华北经济开发五年资金计划》、《兴中公司资金计划》等方案,计划5年内向华北投资万元。这是日本制定的第一个以五年为期的华北经济“开发”计划,与满铁的计划相比,表面看投资规模较小,但它强调对控制地区交通、矿山和盐等“开发”和掠夺,强调对日输出量,纠正了满铁在计划中只重视交通、纺织,不太重视煤铁和盐等国防资源的不足;使计划更有针对性,更能体现日本军政当局掠夺华北资源以补充其国防能力的宗旨。
据统计,到年底,日本向华北地区的各种直接间接投资达.4万元,占日本对华投资总额.5万元的43.5%。按行业计算,工矿业.8万元,金融业.8万元,商业.3万元,交通通讯业.9万元,仓库、不动产及建筑业.9万元,公共事业.8万元,农牧水产业.8万元,其他为.2万元。若加上贷款投资,数额更高达万元。
而另据统计,七七事变前夕,日本在华北投资约6亿元。其中,山东近4亿元,大部分集中于青岛、济南及胶济铁路沿线。另外2亿元投资基本涌向天津、北平、山海关和通州等地。
日本对华北的经济扩张是日本军政当局和民间财阀沆瀣一气、“通力合作”进行的。参与对华北投资的主要有日木的东亚兴业公司、中日实业公司、东洋拓殖公司、兴中公司、特殊银行团和海外投资银行团等,其中起主导作用作”的是日本所谓的“国策会社”一一兴中公司。
按照日趋明确的日本对华北经济扩张方针,即加紧对华北地区的资本渗透,输出其在满洲的经济统制政策,年12月,原在东北实施经济侵略的“满铁”宣布成立“兴中公司”,注册资本万元,作为它在华北的分公司,并实际成为推行日本对华北经济扩张方针政策的主要机构。
“作为对华经济工作的统一机构”,“负有统制和推行对华经济工作的使命”,“直接经营、幹旋、仲介各种在华经济事业,并对此进行投资”。兴中公司成立后,立即与日本“东拓”等日本财阀相勾结,大力加强了对华北经济的投资扩张。为了实现日本对华北经济的全面统制和掠夺,兴中公司制订有庞大的“开发”计划。据年10月日本中国驻屯军与“冀察政务委员会”当局达成的经济协议看,其要统制和垄断的部门涉及华北金融、交通、通讯、发电、矿产、治金、盐业乃至关税等各重要部门。
但因一二九爱国运动后,华北乃至全中国民众抗日情绪高涨,特别是年底“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南京当局对日开始采取强硬态度,使兴中公司的计划严重受挫。
七七事变前,日本对华北的经济扩张还带有一定的隐蔽性。事实上,日本为制定华北经济扩张政策而进行的华北社会调查,就是在一种完全秘密的状态下进行的。无论是综合调查,还是分项调查,调查报告封面上都毫无例外地印有“绝密”字样,且印刷份数和呈报对象也有极严格的限制。在对华北进行经济滲透和扩张的过程中,为避免暴露其不可告人的真实意图,掩人耳目,很多时候采用的是民间投资、“中日合办”或货款方式。
这样,不仅能够弥补日本政府财力之不足,而且也可于无形中削弱中国民众的反日情绪。“通过私人资本的自由参加,扩大我方权益”,并引导中国资本,“形成一种以日人和华人共同一致的经济利益为基础的日华不可分割的情况,以有利于华北无论在平时和战时都能保持亲日态度”。以年为例,日本在华北的矿业投资支配为.9万元,主要集中在煤、铁、金矿,投资额达万元,其中合办投资额最大,达.4万元,约占67%、其次是贷款,约占17%,直接投资仅占16%左右。
矿业。
日本国内矿业资源贫乏,因此极其重视华北矿业资源的“开发”,尤以掠夺“二黑”为重点。以年为例,日本在中国的矿业投资支配资产额为.7万元,华北占绝大部分,达.9万元,方式多为合办或贷款。在对华北矿业投资中又主要集中在煤、铁、金矿,仅年投资额即达.9万元。
掠夺煤炭是当时日本对华北经济扩张的最主要的目标之一。七七事变前,日本在华北的煤业投资多采用中日合办方式。较著名的企业有山东的鲁大矿业公司、山东矿业公司、坊子煤矿公司、博东煤矿公司、旭华矿业公司和河北的泰记煤矿公司、杨家坨矿业公司等。这些公司表面上虽为中日合办,但实际上为日本资本控制。以上述的鲁大、博东、旭华、泰记、杨家坨五家公司为例,共有资产总额.2万元,其中日方拥有.4万元,占72.6%,而中国资本仅占27.4%。
为垄断华北煤业资源,日本还向华资山西煤矿、正丰煤业公司发放贷款,并大量收买德英股票,极力排斥其他外资在华北的煤业经营。如对中国和德国合办的井陉煤矿,日本积极展开对德谈判,企图收买德方股份并于年以万元的代价廉价收买了德国资本在井陉煤矿的1/4股票。到年底,日本在中国煤矿业投资总计.7万元,华北共.2万元占88%°
铁矿资源方面,日本主要把注意力放在了关内总储藏量29%的龙烟铁矿,该矿的铁蕴藏量据当时的估计有万吨,比大冶铁矿还多3倍。年10月,宋哲元迫于日本的压力,下令将龙烟铁矿收归“国有”,并成立“龙烟铁矿筹备处”,由属宗督办。该矿原拟中日共同出资开采,后因资金匮乏,一时陷于停顿。
年2月,兴中公司还以万元资金在赏东遵化一带设立了“冀东采金公司”,计划为今后日本对华北国防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准备更多的资金。但因七七事变爆发,该企业未及正式投产。
纺织业。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纺织资本对华投资的重心由上海迅速转移到了华北。日本纺织业在华北的扩张以天津、青岛二市为中心,其方式主要是收买、吞并华北的民族资本。
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在天津还没有自己的纱厂,仅是以借款形式对华商纱厂投资。此后,由于日本棉产品的倾销等原因,华商纱厂大多经营不力,在以后的几年时间里,先后被收买、吞并。年,日本大福公司接管了无力偿还债务的裕大纱厂:年,日本最大的纺织公司“钟渊纺织”先后以50%的价格收购了因无力偿还大仓组和中日实业会社债务的裕元、华新纱厂,改名为公大第六、第七厂;同年,宝成第三厂被东洋拓殖会社和伊藤忠会社合组的天津纺织公司收买,于次年改名为天津纱厂。
这样,到年,著名的“北洋六厂”就有四家落入日本财阀手中,线锭共枚,占天津纱锭数总数的7%,仅存的北洋和恒源两家勉强维持。从此,日本在天津纺织行业中开始占据统治地位。不仅如此,日商各厂还共同计划在天津组织对华经济侵略的组合机关,以该地为日纱产销的中心地,实行全国性的统制,供给伪满、华北、西北、华中、华南等市场,并计划在短期内迅速增加天津纺织投资。
青岛的情形更为突出。七七事变前,青岛共有10家纺织公司,其中日本公司9家。据统计,年日本纺织资本在青岛拥有纱锭锭,织机台,华工人,唯一的华商资本华新纺织只有纱锭锭,织机台。日本完全垄断了青岛市场。
结语
日本对华北纺织业的扩张是惊人的。以纺织业发达的山东、河北为例,年,纺织锭数华商有锭,占50.63%,日商锭,占49.37%;到年,华商纺织下降至锭,仅占26.02%,而日商有锭,占73.98%。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2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