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国贫穷的原因知多少超说

今天的世界经济,很多富裕的地方都在沿海,同时要是平原地区会更好,这样的地理环境很多地区都是富裕地区,可以看到日本的关东平原,中国的东部沿海平原,西欧和美欧也是如此,可在亚洲有一个国家就是这样的地理环境,却十分贫穷,这个国家就是南亚的孟加拉国。孟加拉国地图我们打开南亚的地图,一会发现这样一个地方,恒河三角洲,这是在印度和缅甸中间夹着一大片平原,这里就是孟加拉国,东南山区一小部分与缅甸为邻,东、西、北三面与印度毗连,位于孟加拉湾之北,全国总面积为平方公里。这样的地形,很多人会以为此处经济发达人民生活的富足,然而真实的情况却令人大跌眼镜。孟加拉国是世界上最贫穷落后的国家之一,那么这样一个地理条件优越的国家为什么这么贫穷呢?接下来我们就来深刻地剖析下。孟加拉国的看上去地理环境很好,位于恒河三角洲的孟加拉国并没有得到这个地理位置带来的好处,而是面临严重的自然灾害,而这个灾害的制造者就是自己唯一的邻国印度造成的,主要是因为恒河的上游是印度国土。由于印度在上游把原始森林砍伐了,并铲土整田,在田上面种植大面积茶叶。恒河三角洲由于上游的植被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严重,下游的孟加拉国河床逐渐被抬高,变成地上河,一到了讯期,大量雨水从上游汹涌而下,一到下游的三角洲,那里顿时就变成水泽国,年年如此,永不迟到。这也是我们经常能从新闻中看到有关孟加拉发洪水的新闻的原因。看过一些有关恒河的纪录片朋友,就会发现尼泊尔和印度境内每天丢入圣河恒河中的大量尸体,骨灰和各种垃圾,最终也都浸染了孟加拉境内密布的河流和土壤。这些危害最终留到孟加拉国。孟加拉国其次,孟加垃国又是一个沿海国家,面向世界最大海湾——孟加拉湾。它的沿海线就像一个“喇叭口”形状。正是这种形状是最能“装风”,一有台风从左边或右边来,“喇叭口”都能把台风引向底部的恒河入海处,常常并在那里上岸。那里便是孟加拉国国土,也是受灾最严重的地区。所以,这个天然“喇叭口”便是孟加拉国的魔咒,无论台风从左边还是右边来,孟加拉国都会被风灾波及,避无可避。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口,孟加拉国面积14.7万平方公里,却有着1.5亿的人口,我们可以对比一下我们国家的一个省,大家就会有一个概念,孟加拉国的面积比我国浙江省大一点点,人口却有4个浙江省那么多!这个人口密度可谓巨大,几乎到了人满为患的地步。孟加拉国对于经济来说,人口其实是资源也是负担,都知道人口红利,其实那就是人口的优势,孟加拉国人口非常多,而且大部分人口都是25岁以下的年轻人,年轻劳动力多,如果把这些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口红利,孟加拉国完全有可能缔造一个新的工业化奇迹。但孟加拉国却把这个人口优势浪费掉了,因为孟加拉国年轻的劳动者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使得整个国家缺乏符合发展高科技产业所需的劳动者,没有数量大、质量高的人才队伍,国家是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今天的孟加拉国,其中75%的人口住在农村。在农村地区,妇女的地位较低,主要从事家务劳动,生的孩子可能较多。孟加拉国平均城市人口为-万之间,孟加拉的拥挤是你无法想象的。首都达卡目前大约有32%的人受粮食紧缺问题严重影响。孟加拉国水灾孟加拉产业单一,经济不发达,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本身的农业产业结构就非常单一,孟加拉国的黄麻出口量占全世界的65%以上,几乎是把大部分土地资源用在生产黄麻上,而大米、蔬菜、家禽、家畜的种植与养殖都非常落后,导致大部分孟加拉人成为了世界上摄入肉食最少的民族之一。孟加拉国本就规模不大的工业,也是以粗加工和劳动力密集型工业为主,生产服装、纸张、水泥、化肥为主,技术含量不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强,随时都可能面临被取代的命运。正是如此的经济,才造成孟加拉国却非常贫穷,人均GDP仅美元(年)。孟加拉国火车最不幸的阶层包括小农户、农村无地劳工以及城市非正式部门的工人。医疗卫生、营养和教育水平极低,尤其是妇女和儿童。绝大多数穷人因缺少技术、财产和不能获取信贷,其收入来源严重受制。由于有限的自然资源、高人口密度和频繁的自然灾害,孟加拉国减少贫穷的努力面临着巨大挑战。国家经济不行,带来的发展资金不足,基础建设落后,时至今日,无论是公路、铁路、自来水、电力、网络的建设水平,孟加拉国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还不如一些发展中国家。很多网友认为火车外挂是印度的专利,那你是没有去孟加拉国,在孟加拉国经常可以看到火车超负荷载客,那场景简直比邻居印度还要厉害。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没有畅通的交通物流基础,自然不利于经济的增长。这也制约孟加拉国经济的增长。为什么孟加拉国自然条件这么好,经济却反而那么差呢?相信经过上面的分析大家心中已经有答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70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