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神诸葛亮去日本后,为什么ldquo
mumu丨文
前段时间在贴吧上看到个帖子,说是有个德国哥们玩过CA做的《全面战争:三国》之后,好奇补了《三国演义》看,结果因为结局太悲惨破防了。
贴子有些夸张,有些月经,说来还有些“拉夫”色彩,但这里面可以讨论的很多,光就三国故事就可以让所有中国人好好聊上一会。
特别是出于对自己国家文化的自豪感,向外国佬推销四大名著的套路真是让人百看不腻。嗨呀,你说我这人贱不贱。
说起来,“文化输出”这一词语近日很是流行,不论什么事物,似乎沾上这四个字就光鲜了许多,但很多时候我们却不知道怎么做,很多时候时候输出去了,反馈作用也来得很凶猛。
诸葛亮最近就比较忙。特别是日本的ACGN,整天不是有人穿越成他,就是他本人穿越到异世界。你看,马上就有部在4月5日播放的日本动画,叫《派对浪客诸葛孔明》,光看简介就已经槽点十足:
“三国时期在五丈原抱憾离世的孔明,机缘巧合下转生到了现代的日本涩谷,在这里他被拥有歌手梦想的月见英子所打动,决定用自己的谋略帮助她实现梦想。”
更不用说再早之前的「一騎当千」「恋姫?無双」之类性转作品,如果诸葛亮知道日本人这样子玩他,怕是要气得回魂。
人一旦惊讶到某种程度产生免疫了,便也开始疑惑起来:为什么《三国演义》在日本那么火,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又是经历了什么,现在扭曲成这副模样的?……这些问题我也试图了解过,想随便聊聊。
(图:轻小说《胆小鬼爱哭鬼诸葛孔明》)
还是先从《三国演义》流入日本说起吧。
日本历史上有一个重要节点,叫“应任之乱”(具体发生什么先不管),在之后便进入了群雄割据的战国时代,诸侯们打来打去,作为昔日政治中心的京都荒废了多年。等《三国演义》等明清小说远渡重洋来到日本的时候,已经是稳定统一的江户时代。
据说最早日本民间流传的《三国演义》版本是由湖南文山翻译的『通俗三国志』,内容经大规模增补删改,并非完全忠实原文来翻译。后来经过校注,并由(葛飾北斎的弟子)葛飾戴斗二世绘制了多幅插画,又有了『絵本通俗三国志』版本。
但说到底,日本民间接触的《三国》读本从来都不是完全体,就像一顿丰盛的晚宴,翻译者在外面偷尝了些残羹冷炙,回头出来向各位夸张筵席的丰盛。
江户时代政治一安定,经济也随之发展,(我们常说“士农工商”)出身并不高贵的工商阶层扩大,有了娱乐活动的需求,让挥金如土的富商取代了武士,成为时代的主角。这个阶段也是净琉璃、浮世绘、歌舞伎等等现在所谓日本传统文化快速成熟的时期。
经历动乱时代的人们一旦平复下来,审美趣味或者说社会观念也发生了微妙变化。
你看,因部下造反而消失在本能寺的织田信长,是个有着贵族名头,却处处挑战贵族规范的另类家伙。信长曾经的跟班、草根出身的丰臣秀吉,登上了政治权利的最高峰。等到秀吉死后,又是对他称臣的德川家康替了班,讨了一统天下的好处……
(图:光荣旗下游戏的曹操与织田信长形象,简直是异父异母的亲兄弟)
乱世出英雄,到处都是“下克上”的剧情,颠覆了一直以来日本贵族统治下循规蹈矩的世界观。所以当日本人读到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的时候,会很自然地联想到织田信长,读到司马懿隐忍形象的时候,又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德川家康。
只不过一个发生在千年前的中国,另一个是江户时代的日本人“不久”前就经历过的历史。如此一想,便不难理解为什么是光荣接连做出《三国志》《信长的野望》《太阁立志传》这样的历史系列游戏了。
对于后世研究的日本历史爱好者来说,两者代表的时代变革气息是相通的,都是权威被否定,秩序被破坏的时代。
(豊原國周、木版?三國志人物圖)
(图:豊原國周、木版?三國志人物圖)
当然,《三国演义》本身是小说演义,并不是历史,很多情节并不是按照真实战争逻辑来的,故事对治军训练后勤补给等工作进行了缩略,更加突出两类人的作用:一种是军师运筹帷幄出谋划策,另一种是武将出阵讨敌驰骋疆场。
由于演义故事的影响,很多三国人物都有了较为符号化与脸谱化的形象,比单纯的史料更容易理解和记忆。这些形象里,诸葛亮和关二爷,一文一武,通过各具特色的二次创作确立了独特的民间地位。
毕竟很长一段时间里,日本都是武家政治的封建社会。古代武将打仗嘛肯定先要求军事服从,所以社会强调忠义之念,由此衍生来服从权威之心、上下级的等级观念根深蒂固——主人死而家臣殉死,日本人的武士道颇能证明这个观点。
(日本人相当崇拜的军师形象)
关羽的武勇和忠义故事,对武者的吸引力自不必说,直到现在东亚各地都有拜关羽像的习俗。演义里本身表现被夸张了不少的赵云,也因为单枪匹马的情节相当契合“一骑讨”(武将临阵单打独斗的决斗文化)而颇受武士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689.html